首页 >  国内

明贤法师:北海禅院禅要

2015-07-29 15:51:00  来源:  说两句  分享到:

1加logo

01、尊莫尊乎道,美莫美乎德。道德之所存,虽匹夫非穷也;道德之所不存,虽王(wàng,取得天下)天下非通也。(明教契嵩禅师)

【提要】道德乃立身之本,尊道重德,最为急要。此先举尊崇贫贱两般,立定有无道德为格式,然后出其较论,使人不言自化。

02、伯夷、叔齐,昔之饿夫也,今以其人而比之,而人皆喜。桀、纣、幽、厉,昔之人主也,今以其人而比之,而人皆怒。是故学者,患道德之不充乎身,不患势位之不在乎己。(明教契嵩禅师)

【提要】人的喜厌之因不在身份贵贱,而在道德存废。当忧道德之不充,勿患权位之有无。

03、利,诚乱之始也。故夫子罕言利,常防其原(源)也。(明教契嵩禅师)

【提要】尽天下人,尊卑虽别,而好利之弊病无别。此乃诫学人除牟利之欲,则遏止祸乱之源。

04、凡人所为之恶,有有形者,有无形者。无形之恶,害人者也;有形之恶,杀人者也。杀人之恶小,害人之恶大。(明教契嵩禅师)

【提要】杀以迹言,害以心论。有形之恶,其来有方,其敌可御;无形之恶,其来不测,其害非细。有形之恶杀人一世,无形之恶害人累生累世。

05、游晏(宾主合欢的宴席)中有鸩毒,谈笑中有戈矛,堂奥(厅堂和内室)中有虎豹,邻巷中有戎狄(少数民族,借指未开化、难与同居者)。(明教契嵩禅师)

【提要】防恶于未萌,方能远离毒害。

06、尘劳(世俗)中人尚能疏财(分散家财)慕义(倾慕仁义),尔为佛弟子,不识廉耻若是。(明教契嵩禅师)

【提要】世俗人尚能这样疏财慕义,你们身为佛弟子反而重利轻义,不知廉耻。

07、躄足(跛脚)命在杖,失杖则颠(扑、跌);渡者命在舟,失舟则溺。凡林下人(出家人)自无所守,挟(倚仗)外势以为重者,一旦失其所挟,皆不能免颠溺之患。(圆通居讷禅师)

【提要】人的兴衰在节义,毋恃外势。没有内在道德修持,却假借外在权势以自重御人的修行人,难免颠溺之患。

08、古圣治心于未萌(开端、发生),防情于未乱,盖豫(预先)备则无患。事豫为之则易,卒(仓促、急速)为之固难。古之贤哲,有终身之忧,而无一朝之患。(圆通居讷禅师语大觉怀琏禅师)

【提要】居安虑危,始得无终身之虞。

09、先王法坏,礼义亡,然后奇言异术间出(趁机而出)而乱俗(风俗)。我释迦入中土,醇(纯一不杂)以第一义(彻底圆满的真理)示人。而始末(从始至终)设(施设)为慈悲以化众生,亦所以趋于时(顺应时节因缘)也。(大觉怀琏禅师)

【提要】如来应化醇以第一义示人,所言佛教慈悲之道乃时势所趋不得已为之。

10、人生定业(一定受报的业)固难明辨,细详(详细考察)其原,安得不知其为忽(疏忽)慢(怠慢)不思之过欤?故曰:祸患藏于隐微,发于人之所忽。用是观之,尤宜谨畏。(大觉怀琏禅师)

【提要】人生定业固难明辨,但来源无过于忽慢的当下习气,不可不小心谨慎。(忽、慢二字,各有其失:忽失于心不细,慢失于心不恭。)

11、一有顾(顾虑)利害、较得失之心,则依违(犹豫不决、模棱两可)姑息,靡(无)所不至。身既不正,又安能学道乎?(岳侍者法语之浮山法远禅师语)

【提要】身心一旦顾念利害得失,则姑息苟且之心自生,便无法安心学道了。

12、易生之物,一日曝之,十日寒之,亦未见有能生者。无上妙道,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,朝则勤而夕则惮(畏惧)之,岂独目前难见,予恐终其身而背之矣。(《云首座书》之浮山法远禅师语)

【提要】学道要在志力坚行,不可疑信相参。修行一信十疑,不仅目下难于见道,恐终身背道而驰。此处谓学者用功须持之以恒。

13、利生传道,务(关键)在得人。而知人之难,圣哲所病(以之为忧)。听其言而未保其行,求其行而恐遗其才。(五祖法演禅师)

【提要】传道欲要得人,须当久远乃能发见真实。

14、师严,然后所学之道尊。父严,然后子敬。今日之规则,后日之模范也。(《林间录》之黄龙慧南禅师语)

【提要】若无师严子敬之轨范,则大道难以传续。道尊由师威、子敬由父严,现在所立的规矩,是为了将来与人做榜样。

15、古人乐闻己过,喜于为善,长于包荒(度量宽大),厚于隐恶,谦以交友,勤以济(帮助、利济)众,不以得丧二其心(令心不专一、不忠诚),所以(其德行)光明硕大、照映今夕矣。(五祖法演禅师)

【提要】应学古人之天资厚道,不以得失易其心志也。

16、可言不可行,不若勿言;可行不可言,不若勿行。发言必虑其所终(结局、结果),立行必稽(考察)其所蔽(遮挡、隐蔽)。于是先哲谨于言,择于行。(《白云广录》之白云守端禅师语杨杰居士语)

【提要】修行人立身之大本,在谨言择行,慎莫言行乖张。

17、志在于道,绝念于未萌。若有毫端(譬喻极细微)许,言于本末之论者(意为心念已落于对治),皆为自欺。(白云守端禅师)

【提要】既要绝念于未萌志在大道,则耽执本末定慧言论的妄念,皆为自欺。

18、上下偷安(只图眼前安逸),最为法门(三宝门庭)大患。多见衲子,未尝经及(经过)远大之计,予恐丛林自此衰薄矣。(白云守端禅师)

【提要】立志须远大。丛林的末运,在上下偷安。目光短浅的学人往往把修行当成应付,自己的事用蒙别人的态度做,无聊的事用自己的态度做,实在颠倒。

19、谋(谋略)在多,断(决断)在独。谋之在多,可以观利害之极致;断之在我,可以定丛林之是非。(《与草堂书》之晦堂祖心禅师语)

【提要】遇事若要谋断得宜,当知自他多寡任用适当,不专己用,不矜私能。

20、久废不可速成,积弊不可顿除,悠游(放逸散漫、悠闲自在)不可久恋,人情不能恰好,祸患不可苟(马虎、随便)免。(晦堂祖心禅师)

【提要】涉世免害的关要,须知久废莫求速成,积弊莫求顿除。

21、凡操心所为之事,常要面前路径开阔,使一切人行得,始是大人(大丈夫)用心。若也险隘(险要)不通,不独使他人不能行,兼自家亦无措足(立足、置身、转身)之地矣。(黄龙慧南禅师语王安石语)

【提要】凡人作事,立志要阔大,境界不跼蹐。凡大德所开之道,必宽坦平正、大众可行,而忌险峻高拔、大众难行。

22、已过关者,掉(tiǎo,甩)臂而去。从关吏问可否,此未透关者也。(《林间录》之黄龙慧南禅师语)

【提要】莫为口逞机辩者所欺,莫为妄测祖意者所愚。是过来人则绝非问道客。

23、古之天地日月,犹(相似、犹如)今之天地日月;古之万物性情,犹今之万物性情。天地日月,固无易(改变)也;万物性情,固无变也。道何为(为什么)而独变乎?(《遁庵壁记》之黄龙慧南禅师语)

【提要】不可厌故悦新,否则与道相远。道贯古今是不变的,厌古悦新只是当人性情浇薄而已。

24、诸方老宿,批判先觉(古圣先贤)语言,拈题(拈提)公案,犹如捧土培(垒土)泰山,掬(用两手捧)水沃(灌溉、浇)东海。然彼(指“先觉”)岂赖此以为高深耶?观其志在益之,而不自知非其当(合宜、妥当)也。(《广录》之宝峰英邵武禅师语)

【提要】奢谈古之不如今,实不明今之不如古也。

25、古之学者治心,今之学者治迹,然心与迹,相去霄壤(比喻相去极远)矣。(宝峰英邵武禅师语隐士潘延之)

【提要】子曰: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。而为己之道,也有心、迹之别。

26、物暴(突然)长者,必夭折;功速成者,必易坏;不推(寻求、探索)久长之计,而造卒成之功,皆非远大之资(天赋、资质)。要在积功累德,故曰欲速则不达,细行(微细地修行)则不失;美成在久,遂有终身之谋。(宝峰英邵武禅师语真净克文禅师)

【提要】《道德经》云“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”,学道不可仓促,而要在积累渐进,至于远大。

27、湛堂准和尚,初参真净,常炙(燃)灯帐中看读。真净呵曰:“所谓学者,求治心也,学虽多而心不治,纵学而奚(何)益?而况百家异学,如山之高、海之深,子若为(怎能)尽之?今弃本逐末,如贱使贵,恐妨道业。直须杜绝诸缘,当求妙悟,他日观之,如推门入臼(门上的槽),故不难矣。”湛堂即时屏(除)去所习,专注禅观。一日,闻衲子读诸葛孔明《出师表》,豁然开悟,凝滞顿释,辩才无碍,在流辈中鲜(少)有过者。(真净克文禅师语湛堂文准禅师)

【提要】慎勿追外学而舍心源,否则舍本逐末,如贱人御使贵人,永无见道日。

28、有道德者乐于众(处众),无道德者乐于身(自我)。乐于众者长(长久),乐于身者亡(消亡)。(湛堂文准禅师)

【提要】乐于临众,与众同忧乐、同好恶,实乃义之所在,自然大众归心。

29、口舌辩利者,事或(也许)未可信;辞语拙讷者,理或未可穷(极,寻根究源)。虽穷其辞,恐未穷其理,能服其口,恐未服其心。(《答鲁直书》之湛堂文准禅师语)

【提要】此明知人之难。善言辩者未必善于道,拙言辩者或能服其心。

30、古人云,抱火措(安置)于积薪之下,而寝其上,火未及燃,固以为安。夫人平居燕(安闲、安乐)处,罕以生死祸患为虑,一旦事出不测,方顿足扼腕而救之,终莫能济矣。(灵源惟清禅师)

【提要】无常未至,应有念无常已至之心;大患未萌,应有祸患在念之意。

31、多难成其志,无难丧其身;得乃丧之端,丧乃得之理。是知福不可屡侥幸,得不可常觊觎(jìyú,非分的希望)。居福以虑祸,则其福可保;见得而虑丧,则其得必臻。故君子安不忘危,理不忘乱者也。(《笔贴》之灵源惟清禅师语程颐语)

【提要】安不忘危,治不忘乱,是远祸生福的大主宰。

32、夫人有恶(讨厌)其迹(脚印,喻所行之事)而畏其影(喻起生灭心),却背(向后退,喻舍妄归真)而走者,然走愈急,迹愈多而影愈疾,不如就阴(阴影,喻即妄明真)而止,影自灭而迹自绝矣。日用明此,可坐进斯道。(灵源惟清禅师语程颐语)

【提要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。若依旧即妄而不明真,奋发修行,多只在鬼窟里做活计。

33、文字之学,不能洞(洞彻)当人之性源,徒与后学障先佛之智眼;病在依他作解,塞自悟门;资(助长)口舌则可胜浅闻,廓(廓彻的)神机终难极妙证。故于行解,多致参差,而日用见闻,尤增(心地光明上的)隐昧也。(《章江集》之灵源惟清禅师语德洪觉范禅师语)

【提要】此是直捷提持向上语。学道必须求悟为先,决不可泥文字之学。

34、学者举措不可不审,言行不可不稽(考察)。寡言者未必愚,利口者未必智,鄙朴者未必悖(悖逆),承顺者未必忠。故善知识不以辞(言辞)尽人情,不以意选学者。(灵源惟清禅师)

【提要】不可单依言辩鉴人才,不可单依拙智决忠悖。

35、士大夫初勉其应世,元(赞元禅师)曰:“苟(如果)有良田(喻人所守之道),何忧晚成?第(但)恐乏才具(才智器具)耳。”荆公闻之曰:“(猎人)色(杀机之神色)斯举(发起)矣,(鸟)翔而后集,在元公得之矣(元公见机也如此)。”(《赘疣集》之蒋山赞元禅师语)

【提要】若知深蓄厚养,何必躁进以求知名与功成?

36、众人之所忽,圣人之所谨。要(关键)在时时检责,勿使声名利养,有萌于心。(灵源惟清禅师)

【提要】圣人谨察于声名利养,不使有萌于心,方能成其为圣人。

37、人谁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;从上(自古)皆称改过为贤,不以无过为美。上智下愚,俱所不免。惟智者能改过迁善,而愚者多蔽过饰非。迁善则其德日新,是称君子;饰过则其恶弥(更)著,斯谓小人。(《与文主簿》之圆悟克勤禅师语)

【提要】子曰:“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”,“过则勿惮改”。修行人文过饰非则形同小人。

38、小者大之渐,微者著之萌,故贤者慎初,圣人存戒。涓涓不遏(阻止、断绝),终变桑田;炎炎靡除,卒燎原野。古云:不矜(注重、重视)细行,终累(累及、妨碍)大德。(圆悟克勤禅师)

【提要】此篇教人矜持细行以全大德。

39、大凡举措,当谨终始。故善作者必善成,善始者必善终。谨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(《云门庵集》之圆悟克勤禅师语大慧宗杲禅师语)

【提要】做事,有始则必须有终。

40、要须一物无所好,一有所好,则被外物贼(害)矣。好嗜欲则贪爱之心生,好利养则奔竞之念起,好顺从则阿谀小人合,好胜负则人我之山高,好掊克(聚敛、搜刮民财)则嗟怨(嗟叹怨恨)之声作。(南华石刻之佛鉴慧勤禅师语南华智昺禅师语)

【提要】不可徇私自好,为外物惑乱。凡有所好,则必为外物所惑。

41、守道安贫,衲子素分(本分);以穷达得丧,移其所守者,未可语道也。(佛鉴慧勤禅师语凝侍者)

【提要】不可忘失衲子本分,忘本移志者不值得与之论道。

42、为道不忧,则操心(操道之心)不远;处身常逸,则用志(用心)不大。古人历艰难,尝险阻,然后享终身之安;盖事难则志锐,刻苦则虑深,遂能转祸为福,转物为道。(佛鉴慧勤禅师)

【提要】此篇教人当深操远虑,刻苦进修。

43、多见学者,逐物而忘道,背明而投暗,于是饰己之不能,而欺人以为智;强(强胜于)人之不逮(到、及),而侮人以为高。以此欺人,而不知有不可欺之先觉;以此掩人,而不知有不可掩之公论。故自智者,人愚之;自下者,人高之。(佛鉴慧勤禅师)

【提要】饰过欺人者,道必丧。

44、人非应真(圣人应现真体)出世,利欲之心似不可卒去。圣人知不可先尽人之利欲,故先以道德正其心,后以仁义礼智教化提防之,日就(靠近)月将(将近),使其利欲不胜其仁义礼智,而全其道德矣。(《与耿龙学书》之佛眼清远禅师语)

【提要】利欲难防,当以道德正其身心。教以礼义以胜之,日积月累而全道德。

45、学者不可泥于文字语言,盖文字语言,依他作解,障自悟门,不能出言象之表。悟则超卓杰立,不乘(承袭、沿袭)言,不滞(固执、拘泥)句,如狮子王吼哮,百兽震骇;回观文字之学,何啻(chì,但、只)以十较佰,以千较万也。(《龙门记闻》之佛眼清远禅师语)

【提要】学者当实悟自心,不可泥于语言文字,障自悟门。

46、见秋毫之末(比喻极微小处)者,不自见其睫(眉毛);举千钧之重者,不自举其身。明于责人者,昧于恕己。(《真牧集》之佛眼清远禅师语高庵善悟禅师语)

【提要】修道人忌做担板汉。执于所得必昧于所失。当责己恕人,返观而自知。

47、道德仁义,不独古人有之,今人亦有之;以其智识不明,学问不广,根器不净,志气狭劣,行之不力,遂被声色所移(改变),使不自觉。盖因妄想情念,积习浓厚,不能顿除,所以不到古人地位耳。(《与耿龙学书》之高庵善悟禅师语)

【提要】当除妄去蔽,以全道德仁义。

48、父母养汝身,师友成汝志,无饥寒之迫,无征役(赋税与徭役)之劳,于此不坚确精进,成办道业,他日何面目见父母师友乎?(高庵善悟禅师)

【提要】此篇以父母师长期望之念,惕动学人心志,使之精进不已。

Copyright @ 2001-2017 www.wenshanshi.com/  All Rights Reserved

中国文山网 版权所有  豫ICP备10206452号-3

  联系网站:wenshanshi@001306.cn

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供稿服务 | 版权声明